-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 站内搜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大任务,要求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欧冠联赛投注_欧冠盘口-中国足彩网合作伙伴:住房保障工作的任务要求,指导地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快解决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9000多万套,2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仍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人民群众对“住有所居”充满期待,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由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构成,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等,对保障性住房对象宜配租则配租、宜配售则配售。同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金融、财税、土地等配套政策,也包括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使用、退出、运营管理机制,确保让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真正受益。
2025年4月13日,青岛市李沧区京口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主体施工。
规范发展公租房,兜底保障城镇住房和收入困难家庭。公租房保障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面向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且收入困难的家庭供应,实行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举。多年来,各地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采取集中新建、配建、收购、长期租赁等方式建设筹集了一大批公租房房源,并积极推进公租房货币化。截至2024年底,约3800万困难群众入住公租房,累计2900多万困难群众领取租赁补贴在市场自主租房,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公租房保障成为社会的安全网,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要指导各地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小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成果应用,切实提升居住品质;积极引入专业化企业和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和维修养护,不断提升保障性住房管理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将公租房小区及时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和完善居住社区管理机制,加强物业服务,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
北京市大兴区“创业之家”保障性租赁住房内景图。
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帮助新市民、青年人解决住房困难问题。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房源主要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筹集,适当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坚持小户型、低租金,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近年来,各地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小套房”等方式,让新市民、青年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让他们能够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去奋斗。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00多万套(间),可解决2000多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
规划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满足住房困难且收入不高工薪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重点面向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群体,以及城市需要引进的人才等。按照工薪群体可负担、项目资金可平衡、发展可持续的原则,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由城市人民政府按划拨方式供地和负责建设配套设施。在此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按照保本微利原则配售,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严禁以任何方式违法违规将保障性住房变更为商品住房流入市场。规划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坚持以需定建、以需定购,加快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建设,科学制定建设筹集规划计划,通过新建住房、收购存量商品住房等方式切实增加房源供应。
(来源:《旗帜》2025年第4期)
( 编辑:刘琼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
欧冠联赛投注_欧冠盘口-中国足彩网合作伙伴: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
